contact us
联系我们POSTTIME:2025-11-11 作者:小编 点击量:
以华厦眼科为例,三年对外捐赠2.55亿的光鲜数据背后,潜藏着一个闭环流转的资金网络。这些善款通过关联基金会多重流转,最终竟大规模、定向地回流至其旗下医院体系。慈善,由此异化为一场精准设计的体内循环。
当慈善成为资本游戏的棋子,当医保基金在精密设计中持续“失血”,这场关乎民生与资本的利益平衡,亟需更严格的监管与更透明的答案。
除了爱尔眼科之外,民营眼科另一大巨头华厦眼科“慈善循环”游戏同样玩得娴熟。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华厦眼科对外捐赠金额分别为6649.95万元、1.13亿元、7550.5万元,三年合计2.55亿元。
根据清流工作室的调查,华厦眼科多年来通过向多家慈善机构直接或间接捐款,而这些善款最终又会通过各种路径回流至其各地子公司。在这一运作体系中,厦门观音寺慈善基金会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2019年至2024年,华厦眼科通过关联子公司及合作慈善机构持续向厦门观音寺慈善基金会输送资金,捐款金额分别为500万元、2523.13万元、2650万元、4294.7万元、2395万元。
与此同时,2022年至2024年间,华厦眼科子公司还向重庆市大爱渝商慈善基金会捐款共计5403.11万元,而该基金会也有多笔资金流向厦门观音寺慈善基金会。
尽管所有捐款都冠以“眼病患者救助”“防盲治盲公益活动”等光明正大的名目,但实际上这些资金仅用于华厦眼科自家医院开展的“义诊”活动。慈善,就这样成了为自家业务导流的工具。
不仅如此,厦门观音寺慈善基金会历年年报显示,在其大额支付对象中,每年均有资金定向输送给华厦眼科各地子公司。例如,2022年,该基金会向至少9家华厦眼科子公司支付了114.62万元;2023年向两家子公司支付了1300万元;2024年向三家子公司支付了578万元。
更为复杂的是,厦门观音寺慈善基金会还通过向其他慈善基金会捐赠资金,经过多层流转后,这些善款同样最终流向了华厦眼科子公司,形成了一套更为隐蔽的资金循环体系。
至此,一个精密的商业生态循环系统已经形成:上市公司的捐款流入基金会 → 基金会用捐款为上市公司“购买”患者并支付部分费用 → 医院通过“补贴+医保”获得稳定收入和现金流 →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从而有能力进行更多捐赠,循环持续扩大。
事实上,不仅仅是清流工作室近期的调查,近年来,已有多家媒体相继曝光类似案例。种种迹象似乎表明,爱尔眼科与华厦眼科所精通的“慈善循环”游戏,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在整个民营眼科行业中被广泛复制和践行的商业模式。
从表面看,这种资金循环似乎实现了多赢:患者重见光明,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提升;眼科巨头们获得稳定的业务量,高效且低成本地渗透基层市场。
市场质疑的是,资金从上市公司“左口袋”(医院)流出,进入“右口袋”(基金会),又以手术补贴的形式部分流回“左口袋”。这种环环相扣的“自我交易”,其本质究竟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还是利益的隐秘输送?基金会向医院支付的手术补贴价格是否真正公允,其中是否存在人为抬高补贴,从而将公益资金悄然“洗”为上市公司利润的操作空间?
在公众认知层面,当慈善被工具化,这种模式更动摇了“慈善”二字应有的纯粹性与公信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模式潜藏着侵蚀公共利益的系统性风险。其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地方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甚至面临穿底危机?当慈善项目大规模引导患者涌入,其背后是否隐藏着规避医保监管、违规套取医保资金的制度漏洞?
这一问题并非理论推演。今年3月,《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报道《小小眼科5年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起底一家民营医院违规外包科室的隐秘“敛金术”》,其中就揭露了一起触目惊心的骗保案:有民营医院将眼科科室外包,伪装成“慈善义诊”,实则通过伪造病历、虚开发票等系统手段,在五年内疯狂套取医保基金3000余万元。这一精密骗局为主犯换来近十三年刑期,也为行业监管敲响了沉重警钟。
尽管华厦眼科的“慈善循环”模式难以直接定性为骗保,但其屡次因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被处罚的记录确凿。
2025年5月,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宁德眼科医院因在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期间存在重复收费、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基金结算的行为被处罚。
2025年6月,佛山华厦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因存在违法使用医疗保障基金的情况,被佛山市医疗保障局禅城分局罚款3.96万元,并被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和退回医保基金损失金额。
2024年3月,三明华厦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被查出未执行三明市药品耗材采购有关政策,采购的单焦点晶体价格大幅超过三明市联合限价采购平台同种晶体价格,造成医疗保障基金损失。依据有关规定,三明市医保部门对该定点医疗机构作出追回违规费用205万元并进行限期整改的处理。目前,违规使用的医保基金已全部追回。
此外,根据华厦眼科招股书披露,在公司上市之前,2017年至2020年前九个月,华厦眼科共受到79次行政处罚,涉及夸大宣传、虚假宣传、无证行医、使用过期医疗器械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上市后不久,2023年12月,华厦眼科的实控人、董事长苏庆灿被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半年后,华厦眼科公告,上海市监察委员会解除对苏庆灿的留置措施,同时苏庆灿被公安机关采取监视居住措施。尽管华厦眼科声称苏庆灿所涉及事项与公司无关,但仍为这家眼科巨头的治理状况蒙上阴影。
2022年IPO之后,2023年华厦眼科实现营业收入40.13亿元,同比增长24.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29.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22.83%,盈利能力创下新高。
然而,这一高增长态势在2024年戛然而止。当期华厦眼科实现营业收入40.27亿元,同比仅增长0.35%;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29亿元、4.09亿元,同比减少35.63%、38.29%。
2025年上半年,华厦眼科实现营业收入21.39亿元,同比增长4.31%;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2.78亿元,同比增长6.2%、2.43%,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在“内生增长+外延并购”的发展战略下,截至2025年6月末,华厦眼科已走出厦门大本营,在全国19个省、直辖市的49个城市开设64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7家视光中心。
其中,2024年华厦眼科收购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四川省首批、成都市唯一三甲眼科医院,成都市眼科重点专科),成为拥有两家三甲眼科医院的医疗连锁集团。
但激进的扩张策略也给公司带来了显著的财务压力。截至2025年6月末,华厦眼科资产总额已由2017年末的17.5亿元大幅增长至81.6亿元,其中商誉规模达到5.9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IPO时,华厦眼科共募资27.68亿元,其中超募19.9亿元。上市近三年,截至2025年6月末,华厦眼科的IPO募投项目累计投资3.19亿元,投资进度仅为41%;包括超募资金在内,合计使用募资15.4亿元,投资进度为55.6%,IPO募资使用效率较低。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消极。截至2025年10月24日收盘,华厦眼科A股股价为19.26元/股,除权后较其IPO发行价已破发超62%。